今天是:
设计意图:
对于小升初的七年级学生,在学习语文的思维和方法上,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突破,才能适应部编教材的新课改要求。所以,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初始阶段,我认为重在帮助学生打通小初衔接的隔阂,建立和培养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关键。这有利于他们迅速适应并开展有效学习,为未来学习奠基。
教学重点:
1、了解诗词的相关知识,结合注释疏通诗句,掌握关键语句。
2、把握诗歌情感,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。
课时安排:
2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看标题,初感知
师: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《古代诗歌四首》,同学们根据前三课的学习,知道了文章的标题与正文内容的关系是——
生:标题是文眼。
生: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。
师:如同“擒贼先擒王”,也就是说,读懂文章标题很重要。好,那我们先来看这四首古诗的标题,请看大屏幕:
生:《观∣沧海》《闻∣王昌龄∣左迁龙标∣遥有此寄》《次∣北固山下》《天净沙∣秋思》
生:《观∣沧海》,可能描写观赏沧海时的美景和感受。
《闻∣王昌龄∣左迁龙标∣遥有此寄》闻,是听说的意思;王昌龄是人名,是作者的朋友;左迁是降职贬谪;龙标是地名;遥有此寄:是相隔遥远的祝福或问候。这首诗可能是李白因王昌龄降职调到龙标,为安慰好朋友写给他的一首诗。
师:你的回答很准确,也很专业。老师代表同学请教你,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信息的?
生:预习课文时,从书中注释里看到一些,您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《阳光课堂》中,也提供了很多资料。
师:了不起!从张宇轩的回答中我们至少学到两条学习经验:一学习新知要预习;二学会从各类资料中收集信息,比如——
生:课下注释,阳光课堂
师:好,接着请同学猜读标题。
生:《次∣北固山下》,在北固山下的停留。可能写诗人王湾客游他乡时,因沿途风景引起的思乡愁绪。
《天净沙∣秋思》,是一首元曲,天净沙是曲牌名。从题目秋思可猜出,这首散曲描写秋天的景色引发的思绪。
师:你的回答再一次验证了刚才我们提炼的两条学习经验,可见学霸们的好成绩有学习方法的。
二、划节奏,找韵脚
师:从理解标题的经验得出,正确断句是理解文意的关键。同学们依据小学学古诗老师教的划分经验,试着给这四首诗划分朗读节奏。
生:《观沧海》二二划分。
师:这个划分很有节奏感,每句话只四个字,依据组词法,也容易划分。那我们就按照这个节奏朗读一次,注意读准字音,读出节奏。
生齐读。
生: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杨花∣落尽∣子规啼,闻道∣龙标∣过五溪。我寄∣愁心∣与明月,随君∣直到∣夜郎西。
师:你的依据是——
生:小学老师教的划分法:2∣2∣3的节奏。
师:很好!这首诗每句话有七个字,所以我们称为——
生:七言诗。
师:那么《观沧海》每句话四个字,所以我们称为——
生:四言诗。
师:请同学们在书上作上记号。小学老师有没有教给我们,只有四句话的古诗叫——
生:绝句。
师:很好!像《次北固山下》共有八句话的古诗叫——
生:律诗。
师:那么,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这首诗叫——
生:七言绝句。
师:《次北固山下》这首诗叫——
生:五言律诗。
师:其实七言诗的节奏划分除了2∣2∣3式,也可以4∣3式,关键根据词意的关联组合划分。来,我们就按4∣3式节奏齐读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,这一次我们试着读出押韵的感觉。
生齐读。
师:不管是古诗,还是现代诗,只要称为诗,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押韵。同学们读出这首的韵脚了吗?
生:i.押韵的字分别是“啼”“溪”“西”。
师:完全正确。那谁来说说《观沧海》这首四言诗的韵脚。
生:也是i.押韵的字分别是“石”“峙”“起”“里”“志”。
师:同学们很厉害!谁能将《次北固山下》这首五言律诗的节奏划分出来,并找出韵脚。
生:二三划分节奏。押韵的字分别是“前”“年”“边”。韵脚是ian.
师:这个同学的回答清晰完整,值得表扬!老师刚才说了,划分句子节奏,关键要根据词意的关联组合划分。如果我们将《次北固山下》这首诗节奏划分更细的话,大家看大屏幕,这样划分对不对?
生:不对。第三句应该是:海日∣生∣残夜,江春∣入∣旧年。“残夜”和“旧年”这两个词,按字面意思不能拆开。
师:太棒了!这个同学观察很仔细。我们划分节奏并不是绝对固定的模式,而要根据具体的语义来断句。再来看最后一首小令《天净沙·秋思》,节奏和韵脚分别是——
生:枯藤∣老树∣昏鸦,小桥∣流水∣人家,古道∣西风∣瘦马。夕阳∣西下,断肠人∣在∣天涯。韵脚是a。
师:回答正确。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不错。
三、理层次,赏名句
师:短短的句子就需要划分节奏,那长长的诗歌是不是也要分层次呢。我们先看第一首诗共七行,按照诗歌内容可分几个层次呢?
生:共分三个层次:第一句为一层总领,最后一句为一层总结,中间五句为分说部分。
师:回答很漂亮。你对前三篇课文的结构布局理解得很到位,看来总分总式的结构模式不仅适合文章,也适合古诗词。那我们再细看,《观沧海》的分说部分,能不能像前三课一样再划分层次,分层的依据又是什么?
生:中间五句还可分两层,前三句为一层,写的眼前景象;后两句为一层,写的是想象之景。
师:大才子苏轼曾说过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”。曹操的诗不仅将眼前的实景描绘成画卷,还将心中之景也描摹成画面,难怪《观沧海》会成为初中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,可见其地位之重要。好,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画面自由诵读,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最打动你的诗句。
生: 最打动我的是实写之景:海水多么宽阔浩荡,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。树木和百草丛生,十分繁茂,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,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。
生:我更喜欢想象之景:太阳和月亮的运行,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;银河星光灿烂,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。
师:同学们在朗读赏析时,觉得哪一句最能体会到作者那时那刻的心情,也最让我们有震撼的感觉呢?
生: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师:对,这就是本诗最经典的名句。好的诗歌就是这样言简意赅,意寓无穷。同学们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,已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。
现在我们用表格式来完成诗歌赏析的任务,请同学们看大屏幕:
生小组合作探究,课间时间完成此表。
师:同学们,通过完成上面表格的学习,大家对学习诗歌又总结出哪些方法?
生:读懂诗歌,要记住经典名句,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和内在涵义。
师:说得真好!考试中古诗词的考查主要就是经典名句的理解和默写,大家要把掌握每一首古诗中的名句当作学好这首诗的落脚点。
四、引背景,明主旨
师:想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歌内涵,我们还需要结合写作背景,了解作者生平,才算真正读懂诗歌。比如《观沧海》一诗,诗人曹操到底想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怀呢?为什么那一句想象之笔为成为全诗的文眼?我们只有借助资料寻找相关信息,加深理解,掌握主旨。请问同学们可以从哪里找到相关信息呢?
生:课本注释和《阳光课堂》。
师:好,请大家翻开《阳光课堂》的助读资料,齐读“作者简介”和“写作背景”,再请同学来回答刚才的问题。
生:这首诗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,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,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。
生: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、月、星辰的壮观景象,最能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,表现出诗人当时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。
师:两个同学的合作非常漂亮。那么,从诗歌的情感主旨表达,可以得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?我们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首诗呢?
生(合作补充):昂扬奋进,慷慨激昂。语调高亢,声音上扬,读出豪情壮志。(指定一名学生范读,生互评)
师: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,大家要乐于分享交流,合作互补。
五、悟情感,再诵读
师:同学们,通过完成上面表格的学习,大家对学习诗歌又总结出哪些方法?
生: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,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主旨,把握住了感情基调,背诵起来容易一些。
师:确实如此。当我们能通过诗歌仿佛穿越到古代身临其境,与诗歌背后的作者迸溅思想的火花,产生情感的共鸣,那就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,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,就很容易了。看有没有同学会背诵里面的任意一首诗?
生争抢着背诵。(师相机指导诗歌朗读技巧)
师:同学们的表现很厉害!两节课的时间我们高效的学完了四首古诗,有很多同学已经当堂背诵,了不起!现在还有一点时间,我们一起回顾一下,通过第四课的学习,你收获了哪些好的学习方法?
生自由回答。
大屏幕总结:
撰稿人:陆媛媛
审核人:俞雨函
kok平台买球赛: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